茶是在中国历史悠久的饮料。它对人体的健康效果常常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近来的科学研究表明,茶不但可以饮用,还能从其它角度帮助人体健康。
在今天的这篇文章中,我们对2018年茶的重要研究做一些盘点,看看它到底有哪些神奇功用。
治疗先天性代谢病
先天性代谢疾病通常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人体中某种重要代谢酶的水平不足,这会导致特定代谢物的沉积。这种无法控制的沉积会产生毒性,导致严重发育和精神障碍。先天性代谢疾病,比如苯丙酮尿症,是儿童遗传病的重要一部分。苯丙酮尿症患者需要遵守非常严格的饮食,否则就可能导致严重发育问题。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先天性代谢疾病中积累的代谢物会形成淀粉样蛋白沉积,它和阿兹海默病和帕金森氏病中发现的淀粉样蛋白沉积非常类似。而绿茶中含有的称为EGCG的多酚能够防止这些代谢物形成淀粉样蛋白沉积,因而可能用于治疗先天性代谢疾病儿童。
相关论文:Shaham-Niv, et al., (2018). Differential inhibition of metabolite amyloid formation by generic fibrillation-modifying polyphenols. Communications Chemistry, https://doi.org/10.1038/s42004-018-0025-z
预防心血管疾病
绿茶中名为EGCG的多酚在防止淀粉样蛋白沉积方面的功用不仅表现在上述研究中,还有其它科学家在研究它能否用于减少阿兹海默病患者大脑中的淀粉样蛋白沉积。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和利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EGCG可能还能够帮助溶解血管中积累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而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中出现的脂蛋白和脂肪积累,它会限制心脏和大脑的血流。当动脉粥样硬化进入晚期时,一种称为载脂蛋白A-1的蛋白会形成淀粉样蛋白沉积,这会导致粥样硬化斑块增大,进一步限制血流并且增加心脏病和中风风险。而EGCG能够与载脂蛋白A-1的的淀粉样蛋白纤维结合并且将它们转化成更小的可溶性分子,从而降低对血管的损伤。
相关论文:Townsend, et al., (2018). Epigallocatechin-3-gallate remodels apolipoprotein A-I amyloid fibrils into soluble oligomers in the presence of heparin.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https://doi.org/10.1074/jbc.RA118.002038
治疗癌症
英国斯旺西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使用茶叶萃取物制造称为“量子点”的纳米颗粒的生产工艺。他们将茶叶萃取物与其它合成量子点的材料混合在一起,可以生成直径只有2-5纳米的纳米颗粒。这种生产工艺与传统的使用化学合成的生产工艺相比,不但成本低,而且不会产生有毒的副作用。当研究人员用茶叶萃取物制成的量子点处理肺癌细胞系时,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些量子点能够杀死高达80%的肿瘤细胞。它的功效和已有的抗癌药物顺铂相当。这意味着它们可能在癌症治疗方面具备潜在的功用。
相关论文:Shivaji, et al., (2018). Green-Synthesis-Derived CdS Quantum Dots Using Tea Leaf Extract: Antimicrobial, Bioimaging, and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in Lung Cancer Cells. 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 https://doi.org/10.1021/acsanm.8b00147
变身医学成像造影剂
大麦茶是在韩国、日本和中国常见的饮料,但是美国布法罗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它还有一种独特的功用,那就是作为医学光声成像的造影剂。
医学光声成像是近年来用于为食道和胃肠道成像的新型成像技术。它可以用于检查消化道病变和癌症。患者通常需要饮用一种由纳米颗粒构成的造影剂,而这些造影剂通常需要经过漫长的监管审评程序才能被批准用于人体成像。布法罗大学的研究人员的想法是,会不会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就存在有可能被开发成造影剂的东西。他们对200多种食品和饮料样本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表明烤大麦茶能够在动物和人体中帮助获取清晰的光声图像。由于烤大麦茶的安全性已经得到验证,它有可能迅速成为一种简单有效的医学成像造影剂。
相关论文:Wang, et al., (2018). Ingestible roasted barley for contrast-enhanced photoacoustic imaging in animal and human subjects. Biomaterials, https://doi.org/10.1016/j.biomaterials.2018.05.016
- 2018/03/27
- 2018/03/27
- 2018/03/16
- 2018/03/16
- 2018/03/09
- 2018/03/05
- 2018/03/01
- 2017/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