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注册生物链会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生物链
“篮子试验”,抗击难治性肿瘤的新武器
来源:文汇网   发布者:尹海华   日期:2017-08-08  

快速进步的肿瘤治疗方法使得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延长,但作为临床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常常会遇见肿瘤患者“人还活着,药却没了”的尴尬局面,他们都是所谓的“难治性肿瘤”患者。这类患者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常见的肺癌、胃癌、肠癌等经过标准多线治疗后肿瘤无法控制、病情继续发展的患者;另一类是少见的恶性肿瘤,因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数据的支持,无标准治疗药物推荐的患者。临床上对难治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策略选择常常举步维艰,如何为这类患者寻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案已成为当前肿瘤临床实践中的一个难点,而“篮子试验”有望成为突破难治性肿瘤治疗瓶颈的利器。

什么是“篮子试验”呢?简言之,就是将针对某个特定分子靶点的药物比喻为篮子,将带有这种相同靶点的不同肿瘤放进同一个篮子里进行临床试验。“篮子试验”是肿瘤治疗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既往所有肿瘤的治疗都是按照肿瘤的部位和形态特征来进行治疗。而“篮子试验”打破了肿瘤部位和形态特征的框架,只要携带特定的靶点,无论组织来源是哪里,都选择相同的针对特定靶点的药物进行治疗。

一个月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帕姆单抗(一类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用于治疗所有带有MSI-H或dMMR这一特定分子生物学标记物的所有实体瘤患者。这个消息一经公布,立刻刷爆了肿瘤专科医生的朋友圈。这个药物的批准正是基于一项包括15个瘤种共149例患者的“篮子试验”研究结果。以往FDA批准的药物仅仅是某一个抗肿瘤药物,用于治疗某一个或某一类肿瘤,而此次FDA批准的是帕姆单抗用于所有带有上述生物学标记的实体瘤患者,这是FDA批准的首个广谱抗肿瘤药物,也是当前获批的第一个不依据肿瘤类型或仅按照分子生物学标记物为指引的药物,其体现的正是“篮子试验”中异病同治的精髓。

除此之外,其实取得成功的“篮子试验”还有很多。最具代表性是针对BRAFoma(指带有 BRAFV600E突变的实体瘤)的“篮子试验”,研究者纳入了122例携带BRAF基因突变的结肠癌、非小细胞肺癌、胆管癌、甲状腺癌等,所有患者入组时均处于难治状态,给予针对BRAF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威罗非尼治疗,在19位多线治疗后失败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42%患者肿瘤显著缩小,66%患者生存时间超过一年;同样在14例带有BRAF突变的少见肿瘤中,43%患者肿瘤经治疗后显著缩小,其中1例患者肿瘤完全消失。另一项著名的“篮子试验”是MyPathway研究,该研究在129例携带Her2、BRAF、Hedgehog、EGFR基因突变的12个瘤种的难治性肿瘤患者中给予FDA批准的相应靶向药物,研究结果显示一位患者获得肿瘤完全消失,28位患者肿瘤缩小30%以上,40例病情稳定。这些临床研究均证实“篮子试验”的异病同治的精髓在难治性肿瘤治疗中具有无限的应用前景。

“篮子试验”的开展正是基于“不同瘤种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相同的信号通路激活或及分子靶点突变”这一肿瘤生物学特征,为临床难治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尤其对于某些少见恶性肿瘤,“篮子试验”更突显出其优势。笔者所在科室就曾接诊过一名在校医科大学生,身患罕见软组织肿瘤,常规诊疗措施束手无策时通过“篮子试验”的理念找到了肺癌的治疗靶点,大胆采用治疗肺癌的药物,服药后肿瘤明显缩小,进而通过手术完整切除,现已重返校园。

总之,“篮子试验”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在肿瘤精准治疗时代,“篮子试验”为这些难治性肿瘤患者提供了接受分子靶向治疗的机会。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药物的发展,不断涌现的“篮子试验”的研究结果将改变难治性肿瘤的临床治疗策略。尽管难治性肿瘤会面临“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窘境,但是“篮子试验”可能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作者均为上海长征医院肿瘤科医生,臧远胜为肿瘤科主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