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6年“展望‘十三五’ 发展谱新篇”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第四场报告举行。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雷海潮在题为《健康北京建设——新思路和新重点》的专题报告中透露,到2020年,社 会办医床位数将占到全市床位数的25%以上。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约的患者,处方药可开两个月用量,不必再为开药频繁跑医院。
雷海潮深入解读了健康北京建设基本情况,以及“十三五”期间本市卫生计生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任务。他表示,通过优化卫生计生资源布局,本市将发展社会办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和引导,最终实现人人共享的卫生计生服务。
“十三五”期间,本市将建成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改善城乡居民健康福祉。到2020年,人均期望寿命预期达到82.5岁以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 5.0‰以内,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1/10万以内。全市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糖尿病四类慢性病过早死亡(70岁以下)率控制在30%以内。
雷海潮介绍,本市将继续落实“全面两孩”政策,户籍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不低于99%。同时,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千人口医疗床位数达到6.1张,逐步缩小 各区资源差距;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规模,综合医院单体规模控制在1500张床以内,将部分公立大医院疏解到五环路以外;深入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理顺价格 补偿机制,公立医院费用增幅控制在与经济增长率相协调的范围内。
本市将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医,按照每千常住人口1.5张床位的标 准为社会办医预留发展空间。到2020年,社会办医床位数量将占到全市床位总数的25%以上。同时,本市进一步完善基层用药制度,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约 的患者,可享处方药开两个月用量的便利,省去反复到医院开药的奔波。
据雷海潮透露,“十三五”期间,全市行政村卫生室普及率将达到 100%,显著提高乡村医生待遇;16个区普遍达到国家卫生区标准,健康社区比例达到30%以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个人现金卫 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控制在20%以内;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首都医疗服务的辐射带动和创新能力,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问:“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在医疗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重点是什么?
答:北京市将加强重大疾病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多层次公共研发平台,促进产学研临床合作。以生物、信息、材料、工程、纳米等前沿技术发展为先导,大 力推进前沿技术向医学应用转化,发展精准医疗和转化医学。全力打造区域优势学科、特色学科集群,如神经科学、心肺血管科学、骨与运动医学、眼科学、耳鼻喉 科学、肿瘤学、内分泌代谢学等等。扩大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集群。推动医学技术向个体化、微创化等方向发展。深入实施“十大疾病科技攻 关与管理”和首都卫生科技发展项目,开展提升重大疾病综合防控能力的关键技术研究。
问:“十三五”时期是实现“2020年基本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目标的关键五年,北京市将继续推动哪些体制机制改革?
答:北京将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夯实基层卫生,强化公共卫生,发展医疗保障,优化公立医院,促进社会办 医。公立医院改革将是“十三五”期间的重中之重,提高公益性。全面破除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机制,实行医药分开,公立医疗机构的药品实行零加成,规范医疗服务 收费项目,实施药品阳光采购,降低药品购入成本。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壮大医疗联合体,使多数疾病能够在医疗联合体内部得到诊断治疗和康复。
问: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为民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如何加强卫生计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
答:一是逐步补齐卫生计生事业这一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短板。按照中央“补短板”的要求,拓宽卫生计生事业公共投入渠道,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卫生投 入机制,公共投入要更多地向生态涵养区、农村、基层和公共卫生领域倾斜,促进公平。强化街道、乡镇卫生计生管理职能,有条件的可设置卫生计生管理科,在村 委会和居委会建立公共卫生委员会。
二是推动资源优化布局。启动一批医疗卫生功能疏解项目。通过建立分院、整体迁建等方式,推动公立医院 从核心城区向外疏解,重点向北京市副中心、资源薄弱地区和新城、新的居民居住组团发展,提升卫生资源布局的均衡性。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落实《京津冀卫生 计生事业协同发展合作协议(2015-2017年)》,通过合作办医、托管、技术支援等方式,重点对张家口、唐山曹妃甸、承德等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帮 扶,提升当地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能力,减轻对首都卫生资源的需求压力。
三是加强防治协调。加强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协同协作,纠正重 医疗、轻预防的发展观念,促进两大体系互补合作,齐头并进。适当增加肿瘤、心脑血管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精神卫生、儿童、妇产等学科的资源配置,重点建立 并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治、精神卫生、妇幼保健领域的分工协作机制。全市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糖尿病四类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控制在30%以内。
四是推动中西医协调发展。打造中医区域医疗中心,推进社区中医馆全覆盖项目,建立北京中医药科研评价中心,健全技术流转交易机制。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师覆盖率100%,力争中医门诊量占全市门诊总诊疗人次的比例不低于30%。
五是促进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协调发展。基层诊疗人次占全市总诊疗人次比例不低于65%。完善基层用药制度,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之服务功能相匹配的药品 配备,实行签约患者可享两个月的长处方药品便利。鼓励二、三级医院专科医生多点执业,多点执业医生不少于1万名,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供给。为全部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配备全科医生,每万名常住人口全科医生(含中医类别全科医师)数不低于3人。加强乡村医生岗位管理,改善待遇,月收入不低于 3500元,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问:非公立医疗机构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期间,北京如何推动社会办医发展?
答: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5张床位的配置标准为社会办医预留发展空间,到2020年,社会办医床位数量将占到全市的25%以上,特别鼓励社会力量 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将非公医疗机构发展与商业健康保险对接,解决筹资和市场两大问题。探索社会力量与公立医院的特许经营合作途径,落实北京市公立医院 特许经营管理指南,开展特许经营试点。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力量与公立医院长期合作机制。
问:做好新时期的爱国卫生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当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北京下一步如何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答:力争到2020年16个区全部达到国家卫生区标准,并积极推进健康社区建设。积极开展各类无烟场所建设,加强卫生机构、学校、机关单位的控烟工作。到2020年,全市成人吸烟率由2015年的23.4%下降至20%以下,二手烟暴露率控制在30%以内。
问:改革和发展,就是要让人民受益,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成果也要人人共享,北京市在城乡居民共享卫生计生服务方面将如何开展工作?
答:“十三五”期间,要稳步提高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全人群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整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缩小不同医 疗保险制度间的筹资差距,不断提高基本医保的保障水平。要完善医疗救助制度,保障弱势人群,重点解决低收入、经济困难、大病人群的看病就医问题,健全重特 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2020年,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低于20%。
卫生服务100%覆盖农村行政村,实施网上惠 民服务,普及网上预约挂号、网上查询及咨询、网上办理计划生育服务等。力争实现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设置达100%。推动部分医疗机构转型为康复护理机构, 推动建设临终关怀服务医院,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康复护理医疗机构,到2020年,实现每千常住人口配置0.5张康复护理床位。
至2020年,健康社区占社区比例达到30%,力争全市有4到5个区成为全国健康促进区,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13年的24.7%提高到40%。
在全社会倡导形成关爱医护人员的风尚,建设和谐医患关系。创新卫生计生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推行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 主的用人机制,完善公立医院院长选拔任用制度,推进内部分配改革,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并健全动态调整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和成绩的卫生计生人员 实行奖励,授予荣誉,激发全系统促进健康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问:“十二五”期间健康北京建设发展的总体情况是怎样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十二五”期间,北京市着力提升医疗和公共卫生体系服务效能,优化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及外部支撑条件,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在增进人民健康、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等方面取得良好进展,健康北京建设扎实推进。
一是居民健康水平实现新跨越。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由2010年的80.81岁增长至2015年的81.95岁。孕产妇死亡率由12/10万下降至 8.69/10万,婴儿死亡率由2010年的3.29‰下降至2015年的2.49‰。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二是公共卫 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甲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从2010年的828.5/10万下降到2015年的498.95/10万,下降了39.8%。面向城乡常 住居民免费提供12大类46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11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分别比国家项目内容多两项和6项。
三是医疗卫生 资源和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高。2015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10425家,比2010年增长9.6%;编制床位11.84万张,比2010年增长 25.2%;执业(助理)医师9.6万人,增长45.5%;注册护士11.4万人,增长70.1%。医疗服务供给量快速增加,2015年,全市医疗机构诊 疗数2.35亿人次,比2010年增长60.9%;出院病人达到340万人次,医疗服务效率提升。
四是医疗卫生资源结构持续优化。通过重构医疗服务体系和资源布局调整,建设完成了11个区域医疗中心,在五环附近,初步建成了33家医院,并形成了强大服务能力。非公医疗机构获得空前发展,占医院数量的比例超过63%。全市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和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五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在公立医院改革、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建立区域卫生发展绩效评价体系和公立医院考核评价体系、引导社会办医 等方面取得实质进展。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人均政府补助标准分别达到1000元和1040元,远高于人均380元的国家医改任务要求。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扎 实推进,公益性明显加强。
六是生育政策更加完善。实施单独和全面两孩政策,简化办事流程,推进首接责任制、社区代办制度,建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长效帮扶机制,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七是卫生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和运行机制得到完善,启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基层卫生人员培训深入开展。坚持创新 驱动,实施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开展544项应用关键技术研究,推广68项科技成果和适宜技术,“十二五”时期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44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287项。截至2015年,北京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07个,北京市级重点学科2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76 个,处于全国领先行列。
八是中医药服务特色更加彰显。全市中医类别医师注册人数为2.2万人,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共计1.98万张,千人 口中医师数和千人口床位数均排在全国首位。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达到21家,16个区中有11个区有了区属三级中医医院;东城成为国家中医药发展示范 区。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了267个基层中医服务综合诊区,7个山区中医流动医院,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中医科。
九是公共投入显著加大。2014年北京卫生总费用达到1594.6亿元,其中政府卫生支出394.4亿元,比2010年增长73.9%;社会卫生支出 890.6亿元,比2010年增长131.3%;个人现金卫生支出近309.7亿元,比2010年增长52.7%。个人现金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为 19.4%,比2010年下降5.5个百分点,达到全国最好水平。
十是有利于健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条件得到改善。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 59.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9平方米;空气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较2012年累计降低15.8%;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99.8%以上;新增污水处理能力由398万立方米/日提高到672万立方米/日。全市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提高,生活稳定,就业增加,义务教育更加公平, 平均受教育时间延长,文化体育设施改善。这些环境条件的改善都为增进居民健康发挥了促进作用。
问:京津冀协同发展,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北京市副中心建设,面对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北京卫生计生系统如何应对?
答: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建设北京市副中心的战略部署,北京市通过整体或部分搬迁、办分院、对口支援、共建共 管等方式,推动一批中心城区医院在郊区和资源薄弱地区建设分院,同时压缩原址医疗规模,将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从市中心向资源薄弱地区疏解和发展,从而促进医 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
同时,积极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人才交流、技术协作、信息互通等方面加强三地合作,建立健全区域内双向转诊和检查结果互认制度。做好冬奥会卫生保障筹备工作。进一步提高三地卫生计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和协同性。
问:“十三五”时期,健康北京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十三五”时期,北京卫生计生系统将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提升居民健康水平,优化卫生计生资源配置。主要健康指标有望保持领先水平,人均期望寿命预 期在“十二五”末的基础上提高0.5岁,超过82.4岁;婴儿死亡率控制在4.0‰以内;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1/10万以内。
深入做好传染病防控和慢病防治工作,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控制在170/10万以内,高血压患者规范服务率和糖尿病患者规范服务率超过80%。做好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孕产妇系统服务率超过97%,儿童保健系统服务率超过95%,老年人健康服务率超过70%。
优化计生服务,落实“全面两孩”政策,户籍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达到99%以上。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千人口床位数控制在6.1张,严格控制公立大医院扩张规模,原则上医院单体规模控制在1500张床位以内,超过该规模的要进行拆分,以改善可及性和提高规模经济效率。
问: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治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北京在重大传染病防治、防控方面,将如何开展工作?
答: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控制在170/10万及以下。加快本市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选址和建设,提高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检测能力和防护水 平。针对艾滋病感染群体的新特点,探索建立隐蔽高危人群动员检测模式,强化患者发现与管理,通过扩大检测范围,及早发现感染者,降低疾病传播风险。完善新 型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提高肺结核患者发现及治疗状况。
- 2018/03/27
- 2018/03/27
- 2018/03/16
- 2018/03/16
- 2018/03/09
- 2018/03/05
- 2018/03/01
- 2017/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