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注册生物链会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生物链
假如汤森路透公司不干了,SCI今后咋整?
来源: AME外科时间   发布者:张荐辕   日期:2015-11-18  
近日,微信朋友圈流传着一条消息,大意就是汤森路透公司(以下简称汤森路透)打算出手科技信息这块业务。用汤森路透老大的话来说,就是:The decision we are announcing today reflects the difficult choices we must all make every day as we prioritize our resources and energy towards our key growth opportunities。翻译成国语就是:我们做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所以这种小钱咱就不赚了。的确,去年科技信息这块的收入只占该公司收入的 8%,可能公司领导觉得这事没啥“搞头”了。 各位看官看得有点糊吧,汤森路透转让科技信息业务跟我有一毛钱的关系吗?我也没打算买啊。请稍安勿躁,容我来进行一番拆解:说到汤森路透,估计部分看官有点糊。那我就说说 SCI 吧,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其实 SCI 就是汤森路透的一个产品。汤森路透这个公司对世界科技发展的贡献是很大的,因为他们建立了一套全世界科学家普遍认同的科研评价规则,即通过被引用的频次来评价期刊/论文的价值。他们建立了鼎鼎大名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用于分析论文被引用状况。我们通常所说的 SCI 杂志,其实就是指被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收录的杂志。每年,7 月份前后,汤森路透都会发布期刊引证报告(JCR),对每本期刊被引用的状况进行汇总说明。JCR 对中国科技工作者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因为每本杂志的影响因子就是 JCR 说了算的。比如:2014 年,Blood 的影响因子是 10.452 分,这个分数不是 Blood 杂志社信口开河乱说的,而是汤森路透的 JCR 说的。 说到这里,大家就应该明白了,汤森路透如果出售科技信息这一块业务的话,SCI 这一延续了几十年的学术规则可能就会发生很多变化。甚至,我们都会怀疑,以后还有没有 SCI 这个概念了。这几年,国内关于 SCI,关于影响因子的讨论十分激烈,甚至可以说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尽管有部分学者指出我们不应该盲目崇拜 SCI,崇拜影响因子。但本文作者时常在想:在“崇拜”这个动词之前加一个叫“盲目”的形容词,不管主语和宾语如何变化,基本上都是在贬低宾语。所以这句话说了等于没说:除了 SCI,还有更好的科研评价体制吗? 如果汤森路透真的把 SCI 卖了,谁会接盘呢?我们不妨做一些猜想: 第一:被学术杂志出版商接盘。 比如 Springerlink,Wiley,NPG。虽然这些出版商都不差钱,但是如果 SCI 被他们买下来的话,这往往容易引发另一个问题:利用 SCI 打压其他出版商的杂志,抬高自己旗下的杂志。汤森路透公司只管建立数据库,不管期刊出版发行,因此不论是谁,只要向汤森路透提出进入 Web of Science 的申请,不管这本杂志是哪个出版社出版的,汤森路透都会一视同仁,认真考察这本杂志是否能进入 Web of Science。我们假定现在 NPG 买到了 SCI,完全可以利用 SCI 为 NPG 自己服务:NPG 旗下的杂志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 SCI,而 Springerlink 和 Wiley 等出版商的下属杂志如果想进入 SCI 数据库的话,可能会遭到近乎苛刻的审查。这样一来,Springerlink 和 Wiley 等出版商多半就不干了,后果很有可能是这些出版商各自为战,组件自己的引文数据库,科技评价体制进入春秋战国时代。 第二,被发达国家政府接盘。 科技本身是人类进步服务的,科技论文就应该为人类所共享,不应该成为某些人赚钱的工具。近年来,科技领域一直很反感像 Elsevier 这种唯利是图的出版商,更有比较极端的科学家甚至拒绝为 Elsevier 旗下的杂志审稿。如果政府接盘 SCI,应该是皆大欢喜的,因为政府可能会免费开放这个数据库,这有前车之鉴的:PubMed 是美国政府掏钱建立的,但是免费对全世界开放。问题在于:政府接盘意味着要拿纳税人的钱办这事,可能会遇见不小的阻力。据路边社消息,现在美国政府对 PubMed 的投入已经不怎么增长了。 第三,被谷歌接盘。 谷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旗下的谷歌学术搜索功能强大,已经成为了科技工作者最常用的搜索引擎之一。谷歌学术搜索本身也提供引文跟踪,且其引用信息比 Web of Science 更及时。谷歌学术搜索是笔者用得最多的搜索之一,个人感觉谷歌这个公司实在太伟大了:只要你在谷歌学术搜索中输入关键词,排在前面的永远是你最需要的文献,不像那个什么度,净整些没用的信息在前面。谷歌肯定具备将 SCI 发扬光大的能力,说不定到时候再搞个什么“加权影响因子”的概念:我一直认为,被 BMJ 引用和被沙特医学杂志引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第四,被诸如 Researchgate 之类的学术社交网站接盘。 这也是一个比较有趣的事情,以 Researchgate 为例,现在也提供论文的引用频次,只是更新较慢且不完整。如果 Researchgate 中提供的关于论文的引用频次是基于 Web of Science,无疑将极大地提升用户的活跃程度,因为对用户来说,不用掏钱就能知道自己的论文被谁引用了,还能去引用者主页上参观参观,看看对方是否和自己兴趣相投,是否有合作的机会等。在此背景下,“以文会友”将变成十分容易的事情。将来的学术交流,可能将以网络交流为主,线下的交流可能会越来越少。 最后,不管是谁接盘,都是对现有科研评价机制的一种冲击,SCI 的很多规则确实应该更新了,尽管现在 SCI 在科研评价体制中的地位还是无法动摇的。最终到底会花落谁家,甚至说花会不会落呢?我们就拭目以待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