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生物谷 发布者:张荐辕 日期:2015-10-13
"baby, I was born this way",lady Gaga这句2011年的歌词很快成为了同性恋的口号。在过去20年间,研究者们提供了大量的证据证明同性恋倾向并不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而是根植于人自身的生物本能,并且至少部分是由遗传调控完成的。随虽然"gay"基因目前仍不太清楚。
一项关于男性双胞胎的相关研究结果在美国人类遗传学会年度会议上进行了发表。它发现表观遗传效应,包括化学修饰等不改变基因组本身核酸组成的反应对于性倾向具有主要的影响。
该研究由加州洛杉矶分校的Eric Vilain实验室完成,同为这一领域的研究者,来自加州圣芭芭拉分校的进化遗传学家William Rice认为这一发现是"十分令人兴奋"的,不过他们同时也提出了类似于样本规模小,数据比较初级等意见。
早在1993年,研究者们曾寻找到了"gay"基因踪迹。由国家癌症研究所的Dean Hamer研究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一个与同性恋倾向相关的基因位于"Xq28",即X染色体的一块区域附近。这一发现在当时以引发全球瞩目,然而一些研究者们表示无法重复这一结果,而且确切的基因也没有找到(甚至包括Dean Hamer他们自己)。另外,双胞胎研究也表明基因序列也不是造成同性恋倾向的唯一原因。(遗传背景相同的双胞胎却会出现不同的性取向)。
这就引发了一些学者对于表观遗传学相关作用的推测。在发育过程中,染色体经常会发生一些化学反应,这些反应通常不会造成核酸序列的变化,但会调节基因的活化与休眠状态。最典型的例子是甲基化,即DNA上面镶嵌一个甲基。表观遗传修饰通常伴随每个人的一生,但在精子或卵子生成过程中一部分修饰会被"清除"掉。因此,胎儿刚开始发育时往往是相对空白的,表观修饰往往在后续才会发生。然而,最近一些研究表明一些表观遗传学标记会逃离"清除"阶段过渡到下一代中。
在2012年, Rice等人提出这类没有被清除的表观遗传标记可能会导致性取向在代际之间传播(父亲-女儿,母亲-儿子)。例如,他们认为子宫对睾丸素的敏感性的决定性基因修饰可能会使得女孩具有男性化思维,同时使男孩具有女性化思维,从而导致对同性的性青睐。
这一想法启迪了当时Vilain 实验室的博士后Tuck Ngun着手研究表观遗传修试对双胞胎性选择的影响。他研究了37对双胞胎,每一对的性取向都不同(即一方式直的,一方是弯的),以及10对性取向相同的双胞胎的基因组中的140000个区域的甲基化修饰特征。通过一系列算法,他们找到了5处与性选择相关性最强的甲基化修饰区域。其中一个基因对于神经发育十分重要,另一个之前被认为参与了免疫反应。
为了研究这五个区域甲基化对于性选择的重要性,他们将性选择不同的双胞胎们分为两组。首先分析了特定的表观修饰与性选择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之后检测了这一相关性能够预测另一组的性取向。他们预测的准确率达到了70%。
究竟为什么同卵双胞胎会产生不同的甲基化修饰目前仍不清楚。如果Rice的猜想正确,那么有可能是因为母亲的表观修饰印记直传给了双胞胎中的其中一个,或者两个胎儿均没有残留母亲的印记,但其中一个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又获得了该印记。
利用同卵双胞胎来研究表观遗传修试对性倾向的影响是十分明智的选择,可惜的是这项研究的样本量并不充分,不少同行都认为该结果需要通过更多的样本与实验数据加以佐证。不论如何,Vilain等人都认为该结果不能被用于进行同性恋"治疗",因为无论实验结果如何充分,我们都不应当干涉人们的性选择权利。
相关新闻
- 2018/03/27
- 2018/03/27
- 2018/03/16
- 2018/03/16
- 2018/03/09
- 2018/03/05
- 2018/03/01
- 2017/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