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注册生物链会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生物链
海味DNA真的假不了
来源:大公网   发布者:张荐辕   日期:2015-10-10  
香港人注重饮食调养,并讲究平衡养生,中式保健食品如人参、海味和燕窝等十分风行。参茸海味店遍布各区,但出售的海味是否货真价实,一般人难以辨认真伪。海味的真伪或品种一向靠行内师傅(俗称老行专)凭经验判断,若有不法商人以虚假说明,出售伪冒人参、以网鲍充当吉品鲍等,除了顾客受损,亦影响业界声誉。早年获政府创新及科技基金资助三百万元的香港中文大学,开发DNA技术鑑定海味及滋补食品的测试平台,建立的DNA分子标记数据库,有助私营实验所提供相关食品测试服务。 慎防鱼目混珠 研究于二○一一年三月展开,研究人员以顾客身份于市面上的批发商、小型或连锁海味舖购买花胶、鲍鱼、海参、燕窝及乾贝五类食材、共三百多个样本。提取纯度较高的DNA,并针对其中多个基因片段进行DNA扩增及测序,记录独有的基因序列,再将结果与国际上现有的DNA分子标记资料对照,如结果超过98%相同便算及格。由于食品原生物样品不多,只能对照现有数据,因此研究人员特别挑选燕窝及乾贝进行“凭证标本”测试,从源头开始研究。关海山表示,为分析北海道乾贝(带子),研究人员会到北海道购买连壳的生物样本进行DNA生物鑑别,再与北海道乾贝产品进行对照,以确认该产品的生物来源。 中大在这项计划中搜集了超过二百七十个样本,并建立一个存有本地样本的DNA分子标记,以及和几千个公共数据库内相关样本DNA分子标记的数据库。关海山续说,数据库记录了产品名称、购买日期、店舖类型、DNA提取段位和方法、基因序列及结论品种等,香港实验所可利用此数据库作为基准,鑑别有关食品。他相信,利用本地化验所先进技术及香港品牌的良好声誉,便能打击鱼目混珠的奸商和提升消费者的信心,巩固香港在全球海味食品市场中的龙头地位。 营养标籤1+7 最近有机构调查指出,超过八成人购买食品时不会阅读标籤,当中超过四成认为没有必要阅读,而三成则没有此习惯。自二○一○年起,所有预先包装的食物,都必须于其营养标籤上提供“1加7”营养资料,即能量及其七种核心营养素,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总脂肪、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钠和糖的含量。而事实上,香港的食物标籤并不是设计给营养师阅读的,而是让市民选购食物时可参考。如何以食物标籤作营养参考呢?就是根据各人的年龄、性别、体重及活动量不同因素而决定每天所需的热能。若果一个正常人每天需要摄取的热能是1,500至2,000卡路里,其营养成分的分配应该是:碳水化合物佔总热能的55%或以上,蛋白质则佔总热能的10%至15%,脂肪的摄取量应该是总热量的30%,胆固醇摄取量应以300毫克为限,钠的摄取量是2,000毫克或5克盐。另外膳食纤维应该不少于25克。 此外,市民可以因应个人自身的健康需要作出选择,如需减盐减糖,就要留意标籤上的钠和糖的成分有多少了。关海山提醒消费者还要注意标籤上的营养值大多以100克作单位,如果食物的含量或多或少于100克也需另行计算。关海山同时提到一般外国入口的包装食品,大部分于食物标籤上会有一项每日营养建议摄入量的百分比(Daily Values),为大众提供日常营养摄取量的参考值。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