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者:张荐辕 日期:2015-05-29
到底存不存在“番茄基因”或“细菌基因”?食用转基因食品会改变人的基因吗?科学家为何不敢说“转基因作物绝对无害”?转基因作物的花粉会流动到别的作物上,对其造成“污染”吗?
每每提到转基因,人们心中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疑虑。在台湾行政部门科技会报办公室研究员、民间公益刊物《科学月刊》理事长林基兴看来,人们之所以会“谈转色变”,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转基因的不了解。所以,对于他的著作《一本书看懂转基因》,林基兴表示:“在这本书里,我不刻意‘挺转’,当然也不‘反转’,我只希望把转基因食品背后的科学知识以及关于转基因争议的来龙去脉告诉大家,让公众自己作出判断。”
台湾第一本转基因科普书
《一本书看懂转基因》的版权是上海译文出版社从台湾地区引进的,台湾版本有个文艺范十足的名字——“基因改造的美丽与哀愁”,于2013年9月出版。
虽然在台湾,转基因也是社会公众讨论的热门话题,但在这本书出版之前,却还没有一本面向公众介绍转基因相关知识的科普书籍。
“转基因相关的书籍我看得比较多。在英文书籍中,关于转基因的著作不少,但其中大概至少六成以上是反对转基因的人士撰写的,内容存在错误。中文书籍中错误的更多。而在台湾,在这本书出来之前,还没有一本面向普通公众介绍正确的转基因科技知识的书籍,这也是我写作这本书的原因所在。”林基兴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林基兴所服务的《科学月刊》,是由大学教授群体组成的民间公益科普团体,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在社会推广科学教育。“既然要推广科学教育,我们首先就要了解当前社会哪些方面的科学教育比较薄弱。身为科学家,我们的优势就在于能够针对重大的科学议题来讨论。后来,我们发现无论是社会民众,还是新闻媒体,都对转基因有着种种误解。”林基兴解释说,“关于转基因的科技知识,确实不太容易被了解,很多人都不知道所谓基因到底是什么。我在台湾大学化工所兼课,在课堂上让知道什么是基因的同学举手,举手的人竟然很少,即便认为自己知道的人说得也不完全正确。民众了解转基因是存在技术障碍的。”
恰恰是这种“技术障碍”,让林基兴有了做转基因科普的动力。作为台湾大学化工系学士、美国华盛顿大学工程博士,又有多年科普经验,林基兴对于解释转基因背后的科学问题很有信心。“科学家有义务去推广科学教育,我们又知道相关科学领域的技术细节,只不过要把这些技术细节转化成白话文,转化成人们可以理解的内容,这就需要转化的技巧。”
最开始,每当看到有关于转基因的社会热点问题,林基兴就在《科学月刊》上发表较短的文章来作科学解释。“比如,有媒体作关于黄金大米的报道,我就写文章解释到底什么是黄金大米,为什么有人会反对黄金大米等内容。”林基兴说,久而久之,他觉得自己有必要专门写作一本书,宏观地呈现关于转基因的科学知识,《基因改造的美丽与哀愁》的出版即由此而来。
该书出版后在台湾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也赢得了很多科学家的支持。“台湾‘中研院’院士余淑美对这本书就很推崇,她每次出去演讲,都要自费买上几本书,赠送给演讲中的提问者。”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本书责任编辑刘宇婷告诉记者,“正是因为这是台湾第一本转基因科普书,而且我们认为在转基因问题上,应该听一听科学家的想法,所以很快就确定要将这本书引进来,并且改成了一个接地气的名字——‘一本书看懂转基因’。”
讲述转基因的“前世今生”
虽然是介绍转基因的科普书,但林基兴却并不急于在书的一开始就马上解释转基因问题,而是笔锋一转,开始讲起了地球的大环境。
“老实说,转基因科技确实有些难懂。所以,我想应该先引导读者去宏观考量地球的大环境,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的‘求生’竞合关系,这些都是体会转基因来龙去脉的重要基础。”林基兴介绍说,“农业耕种是非常消耗资源的事情,但农业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如今,地球的负载能力已经很有限了。所以,我们需要运用新的技术以便让更多的人吃饱。这是转基因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大背景。”
此外,除了介绍何为转基因、转基因技术的作用等内容外,林基兴还以大量的实例说明,为什么有人会坚决反对转基因、他们反对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反对的依据是否准确。
“2012年,有位法国科学家拿着带有肿瘤的老鼠,说它吃了转基因的玉米后长了肿瘤。这个结论被很多媒体转载,传播到了全世界。而事实上,这个论述发表后立刻被欧洲食品安全局驳回,但这篇错误的论文被撤销时,却没有多少人关注。”林基兴说,“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这本书生动地讲述了转基因技术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全文聚精荟萃,意趣盎然,使人很容易领略这一技术的科学真谛和无穷魅力。”提到《一本书看懂转基因》,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评价道。
“转基因这个问题最早的争议是围绕着是否安全。这本身是技术问题、科学问题,按说比较简单。为什么现在搞得那么复杂?我个人认为这里有过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因素的介入,人们有不一样的诉求和想法。”黄大昉说道,“面对这个现象,作为科技工作者,首先确实有责任向大家讲清楚问题。”
林基兴:台湾有类似的转基因科普环境
讲到大陆转基因科普的复杂环境,林基兴表示,“在台湾,情况也是大同小异”。“卫生福利部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做民意调查,看民众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反应,一些研究单位,比如盖洛普在台湾也会做。台湾一些坚定的‘反转’人士,有网站,也有粉丝,在民众中影响很大。但是,一般来说,反对转基因的声音大多来自不是那么内行的人士,但传播效果却很明显。”
对于科学家在进行转基因科普中遭遇的窘境,林基兴认为,科学家在与反转人士的辩论中常常会“败下阵来”,背后有着必然的原因。
“一般来讲,科学家不是那样能言善辩,他们比较擅长在实验室操作物件、分析数据,或者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课。但有些‘反转’人士表达能力非常好,又很知道听众喜欢什么。这样的两个人对谈,观众往往会觉得科学家木讷,讲不出所以然,而另一方却能侃侃而谈,在传达的效果上,科学家实在是不行。”林基兴说道,“另一方面,科学家的原则往往是一分证据讲一分话,如果他不确定某个内容,就不会讲大概是怎样,如果不是很确定证据或者有点淡忘数据,就不会去讲。但很多人讲问题往往会说得很绝对,民众就会觉得很有说服力。而对于相对保守的科学家,民众会觉得,是不是你对自己研究的领域都不那么了解。”
“但是,科学家不能因为民众不懂就不与他们交流,不懂就要学习,你不能剥夺人们学习的意向。可是,我觉得,民众也不要太敏感,认为科学家就是太傲慢。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彼此还是应该多学习。”林基兴说道,“对于科学普及的内容,有些科学家无法讲得很有趣,这是推广科学教育方面,是我们要加强的地方。而且,很多人问我关于转基因的问题,涉及范围都很广泛,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问题都有。所以,转基因的科普要想做得好,还要去整合很多内容。作为科学家和科普人士,还是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知识,作出更理性的判断。”
相关新闻
- 2018/03/27
- 2018/03/27
- 2018/03/16
- 2018/03/16
- 2018/03/09
- 2018/03/05
- 2018/03/01
- 2017/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