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注册生物链会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生物链
《中国制造2025》 什么样的医药企业最吃香?
来源:E药脸谱网   发布者:张荐辕   日期:2015-05-22  
5月19日,李克强总理签批《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正式宣布中国将力争用十年时间重新定义“MadeinChina”,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在这份行动纲领中,“医药”一词被提及十余次,“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成为未来十年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 那么,这份行动纲领给医药行业提出哪些期望?目前的医药及医械行业和“中国制造2025”的距离有多远?怎样做才可能成为2025年最符合、最吃香的医药制造企业呢? 首先来看纲领中如何认定“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作为“大力推动、突破发展的重点领域”: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重点包括新机制和新靶点化学药、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疫苗、临床优势突出的创新中药及个性化治疗药物。提高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实现生物3D打印、诱导多能干细胞等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在另一个重点领域“机器人”中,医疗相关机器人也有出镜:围绕医疗健康、家庭服务等服务机器人应用需求,积极研发新产品,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发展,扩大市场应用。 除了创新的产品和应用,行动纲领对“质量品牌”建设也提出要求:在食品、药品、婴童用品等领域实施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质量自我声明和质量追溯制度,保障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 各位看官,您是否也感到了这份“期望”的坚定,还有艰巨。 回到2015年的中国医药行业: 药品器械审评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此次被寄予厚望的新药项目大多处于临床前甚至更早阶段,未来是否会获得优先审评尚无明确文件(如果有相关文件,请一定说明到底什么叫“重大疾病”,小编猜的头都大了);国产影像设备已经在“反垄断事件”“最新公立医院改革方案”中频频迎来利好;“可穿戴”“远程诊疗”也在2014年伊始迅速升温,汇聚成为“大风口”;3D打印、干细胞诱导更是当下炙手可热的概念(值得一提的是,被点名的高值耗材“全降解血管支架”尚未在我国得到临床验证并获批上市,如是背书也是醉了)。 视野放大到制造业的主要指标:《中国制造2025》要求到2025年,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应达到1.68%(2015年为0.95%),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1.1件;对于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医药行业,这些数字实在没什么挑战: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至少有84家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超过1.68%,至少有33家企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超过5%,至少6家企业超过10%。 对于另一个可能影响医药企业制造里评定的指标——绿色发展:《中国制造2025》没有给出明确的数值,其要求耗能、二氧化碳排放、用水、固体废物排放相较2025年下降30%以上。 也就是说,想在2025年做一个宏观层面拿得出手的医药企业并不难,真正的难点在于怎样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中成为赢家,或者,您也可以嫌中国市场环境太复杂,在全球找到立锥之地。 不过,更为严峻的挑战在国家经济发展层面: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对此,《制造2025》没有给出更加具体的建议(谁让这份文件是“行动纲领”呢),但文件认为“产业集群”和“外资投资”都是很靠谱的办法,正如下文所述: 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制定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遴选、考核、管理的标准和程序。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提高利用外资与国际合作水平。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水平。引导外资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领域,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全球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发行股票、债券,鼓励与境外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 您觉得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