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注册生物链会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生物链
闫希军:两会上书聚焦大健康 力促行业构建产业闭环
来源:中国经营报   发布者:张荐辕   日期:2015-03-12  
让人“生得优、育得好、活得长、病得少、走得安”,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天士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闫希军近几年来反复提及的大健康产业发展理念,此次两会上,闫希军带着他的八大议案勾画出未来大健康产业具体的行动路线图。 天士力自1994年创立,从一项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做起,打造一味中药的产业经济。2001年,在创新现代中药的基础上,率先提出“大健康产业”的新概念,开始探索以大健康产业为主线,以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全面推进国际化的新思路。 如今,大健康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八大以来,对健康产业、健康服务业的重视与扶持,已成为新政的一个崭新亮点。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 本次两会中,闫希军将给业界带来怎样的议案? 中药乱象须溯源 作为一个以中药起家的医药企业领军人物,闫希军在本次议案中呼吁最多的仍是如何造好药,他认为这是医药企业在整个大健康产业最应做好,也最能够做好的一环。回归到中药行业,中药企业若想在此轮大健康产业竞争中,对化学药、生物制药打个翻身仗,打铁还需自身硬是基本前提。 其议案《关于对医用中药饮片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建议》《关于合理开发利用药用动物资源的建议》《关于加快中药材第三方检验公共平台建设的建议》《关于加快中药材追溯体系建设相关政策配套的建议》《关于建立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的建议》《关于缩短在产药品补充审评时限的建议》,均是围绕着如何生产出更好的药,如何生产出更多的好药给出的建议。 拿中药饮片来说,闫希军认为,中药饮片是直接用于医疗配方、治疗患者疾病的特殊商品,也是用于中成药生产的原料,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临床疗效,影响中医药国粹的声誉。 从近几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药品质量公告来看,中药材及中药饮片染色、增重、掺杂使假、违规经营、非法加工的现象比较严重。 对此,闫希军根据中药饮片产生乱象的实际原因,提出对中药饮片实施溯源管理,做到“来源可知、过程可控、去向可查”,为实施有效及时监管,保障中药饮片安全可靠提供技术支持;在修订《药品管理法》过程中,明确中药材初加工与中药炮制的法律界限;对进入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中药材按药品进行管理;对中药饮片按医疗用饮片、工业用饮片、食品用饮片,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制定医疗用中药饮片注册管理办法,对中药饮片的注册标准进行规范和统一,对炮制工艺研究、质量研究(包含掺杂、掺假、增重、染色、有害残留等检测方法)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加强对中药饮片的检查监管力度等等。 除此之外,闫希军还认为,我国中药材行业目前存在中药材与中药饮片属性的模糊性、现有中药材检测机构不足、中药材质量安全评价体系不完善、第三方检验服务业处于起步阶段服务能力弱等诸多难题,以至于中药材生产和加工始终无法正常化。 对此,闫希军提出开展中药材第三方检验服务行业试点示范;组织行业专项研究,推进中药材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中药材监管水平。 闫希军认为,上述议案是为了让我国的中药产业从源头抓起,建立起一套可以追踪溯源的可追溯体系,同时以立法的形式来规范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的采集和加工。 不仅如此,我国要实现从“制药大国”到“制药强国”的梦想,仍需要鼓励创新发展,国家也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药品研发及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对已上市药品的创新开发和技术升级,也是实现“制药强国”的重要保障。 但是,我国中药产业在创新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阻碍。尽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鼓励企业对法规不完善时期审评过的药品进行二次开发(尤其是经临床证明疗效确切、工艺技术和质量控制手段需要改进的药品),但是审评的政策落地还不够,周期比较长,而且成功率也较低,难以起到鼓励制药企业持续创新的效果。 对此,闫希军建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机构调整补充申请审批事权,有条件、分事项、分阶段下放审批权力至地方局。国家药监机构按变更事项风险等级大小,下放风险等级小的审批事项;同时制定审评技术要点,以规范各地方局技术审评。 在中药创新领域,中药产业遇到的另一大阻碍便是来自于相关动物保护法的制约。中药主要由植物药、菌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组成。与其他类型中药相比,一些动物药活性成分作用强,疗效更显著,毒副作用更低。中医药使用动物入药,成就了一批传统、经典、特效的中成药。 然而,随着野外药用动物资源逐步走向枯竭,中医药中的动物药近几年已经大幅度萎缩,只留下了麝香、牛黄、熊胆等药性十分确定的几种动物药。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重保护、轻利用,虽然规定了“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发放利用”的方针,但驯养繁殖、开发利用的法规政策出现缺位。 对此,闫希军建议从国家战略资源角度出发,保护中医药文化及珍稀药用动物资源产业化发展,完善野生动物驯养和繁殖利用法律制度,实现野生动物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良性发展,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 医改关键是竞争 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环节之一,“病有所医”是整个产业链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目前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且短期之内仍无法改变。 对此,闫希军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经把康复医疗作为医疗卫生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形成预防、治疗、康复相结合的医疗服务体系。 2012年原卫生部颁布《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综合医院与康复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间的分层级、分阶段和双向转诊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形成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发挥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益。 原国家卫生部曾于2011年发起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为指导试点地区落实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引导各级康复医疗机构按各自功能定位发挥作用,国家卫计委于2013年编制了《脑卒中等8个常见病种(手术)康复医疗双向转诊标准(试行)》,印发试点地区参照执行,并鼓励非试点地区的康复医疗机构参照该标准推动双向转诊工作。 引入市场机制来竞争是今后医改的关键。闫希军建议,我国应逐步形成“三级”联动的医疗保障体系,有效分散各类需求,让不同需求的人到不同的地方去看病。 他进一步阐释说,在“三级”联动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公立医院应逐步从经营性中逐步淡化出来,恢复其公益性;教学单位重点放在建设研究型医院,紧跟医学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不断研究新的疾病医疗手段;积极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投资康复医院。 据了解,此前我国曾出台多个文件鼓励形成分级诊疗模式,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分级诊疗工作并不理想。闫希军以综合医院和康复医院之间双向转诊为例,介绍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医疗资源向大医院集中,形成“医疗顶端优势”,相关科室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综合医院转出病人的动力不足;康复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患者对转诊过程存在顾虑;医疗保险对康复医疗项目支付水平较低。 为促进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服务体系建设,闫希军今年带来了《关于促进综合医院和康复医院协同发展的建议》。据了解,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经把康复医疗作为医疗卫生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形成预防、治疗和康复相结合的医疗服务体系。 针对如何提高综合医院下转病人积极性的问题,闫希军建议相关部门在政策设计上,在缩短综合医院住院天数的情况下建立双向转诊的利益平衡机制,必要时通过考核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指标,实现硬性分流。 闫希军同时建议,大力发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综合医院和社会资本采用混合所有制等形式建设康复医院,实现专家、信息、医保和临床路径互联互通,通过早期康复介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建立临床和康复一体化的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另外,通过完善医保支付方式,增加医保延伸支付的范围和额度,鼓励患者尽早转入康复医院。 闫希军认为社会资本将在康复医疗体系中大有作为,该体系分为治疗型康复医院(与综合医院对接)、功能型康复医院(由于抢救药间接对人体脏器造成的损伤,由康复医院进行恢复性治疗)、养生型康复医院。 不过目前的现状是开办康复医院很少,而即便有也是很多高端康复医院,国家虽然大力出台政策,但是由于公立医院在医疗分级体系、病员分流上并未形成一定的体系,再加上医生多点执业政策虽然早有出台,但是公立医院对医生的控制力仍十分强大,导致康复医疗体系如今仍然难以大面积建立起来。 闫希军表示,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综合医院和康复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工作并不理想,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综合医院转出病人的动力不足。目前,医疗资源向大医院集中,形成“医疗顶端优势”,相关科室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希望康复病人向外转出。 其次,康复医院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由于我国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康复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造成综合医院无处转、不敢转的情况。 再有,患者对转诊过程存在顾虑。作为医疗服务的接受者,患者对综合医院的品牌技术依赖度较高,希望临床专家负责到底,对康复医院的技术水平心存疑虑。   此外,医疗保险对康复医疗项目支付水平较低。原卫生部于2010年发布了《关于将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通知》,把以治疗性康复为目的的运动疗法等9项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但与临床医疗相比,医疗康复项目支付范围和额度都有较大差距。 对于上述问题,闫希军提议为促进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综合医院和康复医院协同发展,国家首先应完善相关政策,提高综合医院下转病人积极性。既要在政策设计上,使综合医院在缩短住院天数的情况下建立综合医院和康复医院双向转诊的利益平衡机制,必要时通过考核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指标,实现硬性分流。 国家应大力发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综合医院和社会资本采用混合所有制等形式建设康复医院,实现专家、信息、医保、临床路径互联互通,通过早期康复介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建立临床和康复一体化的创新医疗服务模式。相关部门还应该通过完善医保支付方式,促进患者在综合医院和康复医院的合理分流。加强临床路径管理,缩短在综合医院住院天数,增加医保延伸支付的范围和额度,鼓励患者尽早转入康复医院。 不过,对于康复医疗体系的全面建设,社会上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一些人认为医院的宗旨是治病救人,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而康复医疗体系大多数由社会资本承担,未来是否会出现公益性与盈利性的矛盾呢? 对此闫希军有着极为深刻的看法,他认为康复型医院基本上还是依照公益性宗旨,通过为富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进行收费,而对于普通患者则可以进行少量的收费和免费,只要做好两者之间的平衡,康复型医疗体系便不会沦为资本的盈利工具。 健康产业医未病 制药和医疗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理念的两大重要环节,但闫希军认为最好的的大健康产业应该是尽量避免让人得病,对此他将大健康产业延伸至与健康相关的各个产业。 自2013年以来,大健康产业成为大多数医药企业以及其他社会资本所纷纷涌入的前景产业,不过,在践行大健康产业发展实践的道路上,能够树立起独特的发展体系的企业并不多。天士力定位为大健康产品的创造者、大健康管理方案的设计者、大健康文化的践行者,其发展理念更加追求天人合一的大健康之道,其产品线及服务领域力图涵盖人一生中生老病死的各个阶段,用“一盒药、一瓶水、一杯茶、一樽酒、一个儿童教育文化与健康产业、一整套健康管理方案”的“六个一”工程建设来践行大健康的产业闭环。 闫希军认为,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健康观念的变化,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医学模式也从治疗疾病为主的生物医学,向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相结合的生物、心理、社会、生态医学转化。全球范围内整体性、综合性的医学目标,在从治疗疾病向延长健康期望寿命、享受生活质量发生转化。 在谈到大健康产业时,闫希军认为首先要树立大健康平衡理念,明确各种内外因素都可能破坏人体原本的健康平衡。实践证明,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衡,将导致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生活方式的失衡,将导致人体机能的瘀堵,导致人体的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状态。 在闫希军看来,要转变国民健康观念,一方面需要正确引导,建立健全相关保障机制;另一方面,普及生命科学,树立健康文明观念,防病于未然才是上策。他呼吁从事生命健康行业的企业在健康教育中也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他呼吁在儿童和青少年人群中要导入健康理念。 对此,天士力对于健康概念的传播是从婴儿开始,再到到儿童,再一步步到老人这个年龄阶段结束。 作为大健康产业的第一个环节,生得优是天士力摆在首位的环节,因此天士力在母婴用水上做足了功夫,帝泊洱C胞活力小分子团矿泉水上则是专门针对婴幼儿和怀孕妈妈这两类特定人群,是一款用制药标准生产的、能够促进人体排毒净化的健康饮用水。 天士力的健康管理与服务产业中的大康复,包括医疗康复、功能康复、管理康复,全程康复一条龙,使人们恢复生活信心、恢复人格尊严、恢复生命质量,通过科学规范和服务精准的全程照护,使人们回归生活、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服务体现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的健康管理,通过远程或现场入户,与健康产品结合,住家庭公寓,吃健康食品,过健康生活,享天伦之乐。 而作为大健康概念的最后一个环节,闫希军希望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为此,他提出了65岁以上老人全额保障治疗费用的议案。 据统计,2014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38亿,首次突破总人口的10%。这部分人群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经历过灾荒年代、“文革”动乱,改革开放以后处于第一线,步入老年后,应从保障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体现。65岁以上人群也是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易感人群,如何提高对他们的保障水平,减轻患病就医负担,节约国家医疗资源,是一个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 闫希军提议,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和完善,在医保付费总额控制的政策条件下,提高医保费用的使用效率,消除基本药物滥用,进一步提高基层合理用药水平,并实现“三医(医院、医保、医药)”改革联动的目标,建议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在基本药物配送中的优势,选择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一部分基本药物,针对65岁以上人群的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患者,提供全额保障,减轻患者负担,提高保障水平。 闫希军表示,实施部分基本药物全额保障制度,有利于进一步减轻患者的用药负担,提高医保费用投放的针对性和精准性,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医疗改革深化和民生工程建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