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注册生物链会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生物链
广西甘蔗创新团队圆满完成五年工作任务
来源:昆商糖网   发布者:张荐辕   日期:2015-02-26  
广西甘蔗创新团队通过五年的建设,整合了科技力量,针对生产实际系统地完成一系列研发、试验与示范推广任务,形成了一支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精英团队,充分发挥科研与推广主力军的作用,为推动广西甘蔗生产的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团队工作圆满完成五年工作任务并于2014年底通过了专家验收。 一、全面完成各项建设目标任务 良种研发推广成效显著。 育成并通过审定甘蔗品种20个,这些品种在宿根性、抗病性、耐寒、抗旱性及早熟高糖等方面明显优于当家品种ROC22号。其中有6个品种入选《自治区甘蔗良种繁育体系的品种目录》,占入选品种的60%,成为支撑广西500万亩“双高糖料基地建设”的主推品种;在主产蔗区建立育种及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17个,示范面积36600亩。完善海南甘蔗育种基地建设,累计生产杂交组合3661个,甘蔗杂交组合花穗自给率达到90%以上;培育优良新品系21个,优良亲本40个,有效创新开发种质资源,杂交育种技术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甘蔗种质资源创新研究与利用取得重要突破。 在国内首次创制了斑茅割手密复合体并利用其与甘蔗商业品种进行回交,获得了含有斑茅、割手密血缘的回交1代、回交2代种质材料;利用河八王与甘蔗进行杂交,获得具有河八王血缘的F1材料14份;建立了稳定高效的甘蔗分子标记技术体系、基于SSR-PCR、SRAP-PCR技术的甘蔗真伪杂种鉴定系统,以及斑茅、割手密、河八王等甘蔗野生资源的核型分析和原位杂交技术;新增了215份甘蔗品种亲本资源数据库。这些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甘蔗育种理论和实践基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创新研发推广高产高效配套技术。 深入研究不同生态蔗区的高产高糖高效节本生产技术模式,制定广西地方标准《旱地甘蔗高产高糖高效节本栽培技术规程》;在河池、柳州和贵港等蔗区建立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片36个,示范区面积3810亩,辐射带动114000亩,示范区比对照区亩平均增产1吨以上,甘蔗蔗糖分提高0.5个百分点以上,吨蔗成本下降5%以上;研制适应不同生态区域高效甘蔗间种大豆、花生模式,其中,甘蔗间种大豆每亩增加收入36%以上,间种花生每亩增收27%以上,甘蔗间种大豆、花生示范推广7830亩;总结出一套甘蔗机械化生产农机农艺配套新技术,筛选出适宜机械化栽培的优良品种4个,制定了广西地方标准《宿根蔗机械化覆盖地膜技术规程》,研发出手扶拖拉机破垄施肥机,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甘蔗病虫害防控技术研发取得新进展。 甘蔗黑穗病主要致病机理研究获得新进展;新型低毒高效农药筛选和应用技术取得显著的防治效果;建立了甘蔗宿根矮化病、花叶病、黄叶病3个甘蔗病害分子检测技术体系,为健康种苗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深入研究生物防治技术,建立了天敌工厂化繁殖技术体系,新建螟虫天敌繁殖站3个,累计繁殖古巴蝇410多万头,赤眼蜂25.5多亿头,运用性诱剂、赤眼蜂和古巴蝇联合控制技术,年防治面积达10万亩次,防治成本节约15%以上;建立甘蔗螟虫性诱剂预测预报体系,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推广辐射面积达28.6万亩次,甘蔗病虫害防控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为我区甘蔗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科研成果丰硕。 团队成立以来,共承担了国家、自治区及各类研究项目170个,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其中,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市厅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2项等;申请国家专利12项和植物品种保护1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用3项。起草国家及地方标准4项。发表论文93篇,参与编著《现代甘蔗学》1部,近60万字。 二、团队对推动甘蔗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示范推广成效显著。 建立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通过“广西甘蔗创新团队+政府+基地+农户”的推广模式,桂糖21号、桂糖29号、桂糖31号、桂糖32号、桂辐98-296和桂糖42号等桂糖系列品种在蔗区的推广面积从32万亩增加到102万亩,有效地优化了我区糖料蔗生产品种结构。 科技应急服务显实效。 针对重大自然灾害、极端天气和农业生物灾害对甘蔗生产的影响,主动深入受灾一线,共派出专家27批260人次深入受灾一线,开展产业抗灾减灾服务,为政府职能部门提供决策意见,指导灾后恢复生产,降低灾害对产业的影响,得到政府的高度评价,扩大了团队影响力。 发挥技术与智力支撑的作用。 发挥人才优势,为甘蔗产业发展和政府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与智力支撑,先后派出专家150人次深入全区各蔗区,每年开展全区甘蔗生产情况调研,撰写生产调研报告14份,为政府科学指导生产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积极参与自治区甘蔗产业发展规划,参与“自治区500万亩双高基地建设方案”、“广西糖料蔗良种育繁推体系建设规划”等编制,起草了《广西政策性糖料甘蔗种植保险试点方案理培手册》,为产业的发展献智献策。 宣传普及先进实用技术。 深入蔗区、糖厂广泛开展甘蔗科技培训,促进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共举办技术培训班113期,采取多种形式培训甘蔗技术员、蔗农共22827人次,发放培训材料37518份,制作培训光碟200张,在广西农业信息网上发表技术服务资料及信息180篇。 三、团队建设创新及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团队初步构建了自上而下的甘蔗产业技术链,形成协同创新,促进成果转化的科研推广体系;有效解决甘蔗科研资源分散、重复建设、低水平重复研究等问题;从体制上有效整合科研资源,带动了基层科研水平的提高,形成一支集“研发-示范-推广”为一体的现代甘蔗产业研发团队,提升了甘蔗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增强了服务“三农”的能力。团队建设5年,各岗位、试验站均建立了年龄、学历层次结构合理的二级团队,团队总人数达到89人;团队引进博士4人,硕士9人,培养在职博士4人,博士后2人;派出2位博士分别到美国、澳大利亚进修学习;团队成员中2人获聘广西甘蔗创新团队功能专家, 6人晋升为研究员, 11人晋升为副研究员, 2人晋升为高级农艺师,25人晋升为中级职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