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注册生物链会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生物链
转基因已经够折腾了 纳米技术你也来凑热闹?
来源:慧聪食品工业网   发布者:亦云   日期:2015-02-15  
民以食为天,这个“天”的基本要求就是安全。吃不饱的时候,人们很少考虑吃得好。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吃好成为首要问题。屡屡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把人们的神经绷得紧紧的。一丁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让人们产生疑虑。 前段时间对转基因食品的争议闹得沸沸扬扬,最近全国转基因大米品尝会京津站在北京湖北大厦举行。80名网友“试吃”了3公斤转基因大米。当日,西安、杭州等20多个城市也举行了相关大米品尝会。华中农大向上述城市一共提供了30公斤的转基因大米。主办方科学公园负责人吴兴川说,一共有23个城市举办了品尝会,人数多则几十个,少则十几个,目前统计一共不少于500名网友参加了品尝会。有反转人士质疑此类品尝会不符合转基因作物生产加工需获批的国家要求,但品尝会主办方和华中农大方面表示,品尝会只是出于科普目的的内部试吃,与商业化生产加工没有关系。 食品行业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在科学尚未对纳米安全定义时,消费者已经有了自己的结论。 无麸质现已被明确定义。转基因生物标签仍有争议,但已引起越来越多的行业和监管部门的注意。纳米将会是下一个吗? 我们相信,纳米、纳米技术以及由纳米技术制成的纳米材料,将会成为食品及其包装方面的下一个大事件。但是由于这个不断发展的技术仍存在许多问题,我们认为,至关重要的是,科学与行业需要确保开发纳米技术新用途的狂热不能超越纳米材料在人体内作用的研究和了解。 我们不确定是否会将它称之为一场革命,但这个跨越国界与行业的技术确实在不断发展,并且它的发展会伴随同样多的问题: 纳米技术是安全的吗?我们怎么知道? 纳米材料是否会比其体积更大的同类的普通材料带来更大的风险? 应该由谁管理规范纳米? 工程纳米与天然纳米材料之间有区别吗? 还有......它对食品行业意味着什么? 据估计,到2015年纳米技术的全球市场将超过三万亿美元,所以这些问题变得极其重要。不幸的是,无论世界各地,纳米技术在产品上应用的发展似乎都超过了对“纳米”的一般了解或其监管决策的发展。 所以在我们深入讨论之前,让我们花点时间来提供一些定义和背景。 根据USDA(美国农业部)的定义,纳米技术是“研究与生产纳米尺寸的材料及设备的科学,纳米尺寸大约是一个小分子或单个原子的大小”。美国农业部的国家食品与农业协会负责管理资助纳米技术研究项目的基金项目,其中一些研究由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自主进行。 美国FDA也同样涉及纳米研究,他们对此有自己的解释:“利用纳米技术开发的纳米材料是由纳米单位计量的,1纳米约等于1米的十亿分之一。...相比由FDA监管的许多常规比例的同类材料来说,这些纳米级材料可以具有不同的化学、物理或生物性能。” 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些机构自认不能完全了解纳米。此外,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情况说明书称:“了解纳米技术仍然是FDA的当务之急。FDA正在监控不断发展的科学,并拥有强大的研究议程,以帮助评估使用纳米技术的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美国FDA和USDA均在从事该领域内的工作,它们都是国家纳米技术计划(NNI)的一部分,这是一项由27个部门及机构单位组成的美国政府研发计划,该计划期望“未来有能力了解与控制纳米尺度的问题,引领一场造福社会的技术产业革命。” 然而,这种27个部门各自为政的方式现在受到了质疑。去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就该话题发布了一份报告。这份题为《工程纳米材料的环境、健康及安全性方面的研究进展》的报告提出充分的理由证明,指定一个机构指挥所有的研究工作可以加速国家纳米研究的进展。 这是否是一个好主意还有待观察,但由于纳米技术的大量应用,从化妆品到自行车再到食物,我们相信将纳米材料应用于食物有可能会带来风险,而这些风险在其他领域我们不一定会关心。由于纳米粒子非常小,我害怕他们会穿过细胞膜,而我们不知道它会造成什么影响。 如果食品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所推荐的“单一”机构列为优先级的话,它可能是有益的,但让最了解该领域的科学家(即食品科学家)加入其中也有明显的优势。 另一方面,FDA目前并未认为纳米不同于其它技术。2012年4月,FDA发布了一项指导草案,这一草案列出了制造商在决定是否对加工过程作出显著改变时需要注意的因素——其中就包括纳米技术——这一指南适用于已经在市场上销售的会对其定位、使用安全性或者食品使用的监管状态产生影响的食品,无论它是否接受FDA的监管。 指导草案称:“FDA认为涉及纳米技术的食品制造过程与使用任何其他技术的食品制造过程拥有相同的方式”。因此,没有必要为它进行特定的测试。相反,如果使用纳米技术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显著的变化,那么该机构认为这是不影响食品安全的。 食品行业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在科学尚未对纳米安全定义时,消费者已经有了自己的结论。正如我们所知,一旦列车离开车站,就不可能让它再掉头回来。因此,我们有一种紧迫感,要加速推进,更好地理解技术背后的科学和风险。
相关新闻